2020年4月28日
用设计资历说话的时代已经过去,他们西学东渐,凭实力出位
Various Associates
由林倩怡、杨东子共同创立的建筑和室内设计工作室,致力于地方及全球性设计研究项目。成立于2017年,拥有国际顶尖背景的设计师团队,专业范围涵盖建筑空间、室内设计、材料研究、平面和交互设计。
万社设计是谁?如果你还不了解他们,那么你应该也曾经有意无意地看到过他们的作品:SND买手店、网红画廊FIUFIU GALLERY、深圳的wann lounge酒吧、MORPH青年新型社交空间、Voisin Organique有机餐厅......
Various Associates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是“不同的合伙人”,不过这也隐含了他们持有的设计理念:设计不应该有那么多的限制,它应该是一个更加自由、个性、阐述故事的一个过程。
在伦敦时,林倩怡和杨东子是切尔西艺术学院的大学同班同学。毕业后,两人同时进入全球排名第一的艺术院校: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进修研究生,分别就读于室内设计和建筑设计。
他们说自己不是应试教育中如鱼得水的那种人,到伦敦留学时也经历了很长的迷茫期,才逐渐开始在几位优秀导师的指引下,找到自己的道路。
▲ 杨东子(左一)林倩怡(左二)和他们的良师,亦是挚友
七年的留学经历中,不同的导师在不同的阶段给予了他们启发与思考,让他们的思维模式与执行能力都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对于空间及建筑都有了另一种理解,如何让项目不止停留在模仿以及毫无灵魂的状态,而应当是故事的一段呈现,一个娓娓道来的话题。
其中一位在英国已是著名建筑师的导师,伦敦市中心四处林立着他的作品,他一直跟倩怡与东子强调如何在设计中,从实际的需求出发,这也是一个设计师最基本、也最必备的能力。
▲与伦敦导师的合影
对于倩怡而言,这段求学经历影响了她在后来的项目中对于空间感的思考以及材料色彩的应用;
对于东子,则形成了他研究现实材料的极大热情,包括如何结合新的科技让一些具有传统文化意义的材料革新以一种新的面貌在现代建造里使用。
▲东子建筑系研究生期间长期在他导师位于Grymsdyke Farm里的车间研究及工作
毕业后,两人婉拒了留在伦敦当导师的请求,并且在2017年,于深圳成立了设计事务所:万社设计。
作为一个新生的城市,深圳拥有年轻设计师所需要的设计生态。它自由随性、充满活力、洋溢着艺术气息,乐于拥抱变化,就像刚刚留学归来、亟待挥洒设计热情的倩怡和东子一样。
▲不论工作还是爱好都非常契合的两人,常常一起去旅行,最爱的是南非和瑞士这两座充满原始自然的城市,在他们眼中,大自然就是最好的建筑师。
没过多久,他们便用一个接一个亮眼的作品,回应了深圳这座城市的期待。
▲ 两人在深圳的家以及他们的神奇猫咪
而在每个故事里也能看到,一个年轻团队身上所携带的东方基因,和他们所接受的西方设计教育,是如何在时代的语境下,影响他们对材料的理解和运用,乃至整个设计内核的表达。
wann lounge:从这里起航
充满纪念,也充满可读性
2017年工作室刚刚成立,但倩怡和东子并没有急着接项目,包括接下来两年之间,他们只承接固定数目的客户,一是他们希望能找到信任、并且理念契合的品牌,二是他们也想要时间去好好打磨自己的每一件作品。
而wann lounge就是这样一个在机缘巧合下接的项目。
▲ wann lounge项目图
他们创造了一个关于寻觅美酒过程的故事:穿越幽暗的山道,延岛屿行走,在落日中与同伴共饮的概念。而在材料运用上,也没有过多使用传统意味着“奢华”的材料,而是跟着故事概念,主要使用了四种材料:红玻璃,黑木,白色定制水磨石及铜。
Wann lounge大门使用了整片的玻璃门旋转开启,不同于一般的体验,往内延伸的过道选用了乌黑色的木板,带给人们一种神秘跟未知感。此外,后期wann lounge将在过道两边放置不同的艺术品及画作,提供了客户在行走中挑选艺术品的乐趣,形成一个极具特色,有趣及高级的画廊过道。
▲ wann lounge的前门
过道的尽头因玻璃装置的反射渲染着微妙的粉色,随着自然光的变化而改变着整个过道尽头的色调,使得白天和夜晚有着强烈的色调对比。通过景观与材料的交接,诠释了人工与自然之间的碰撞。
室内分成了lounge跟就餐两个区域。lounge区域较高,坐在这里的客人在品酒的过程中也能更好地将整个深圳湾公园的美景收入眼底,他们坐下后视野的高度刚好跟刚进酒吧的客人视线高度一致,形成了有趣的互动。同时,雪茄房内的圆顶灯透过暗红色的玻璃跟门口的玻璃装置的倒影交融在一起形成美妙的风景。
以“红”跟木色为主带着少许金属色的搭配无处不彰显着沉稳的高级感,红色的语言从玻璃材料延续到墙面的画作,同时也让房内外的互动变得更加地有趣。天花板的设计语言除了美感的体现外,同时在功能上起到了降噪的功能,这也是他们曾经在老师那里学会的重要一课:始终将功能、实用性以及创意糅合在一起。
网红FIU GALLERY:一个空白“盒子”
为未来的缤纷色彩装下无限可能
许多人听说Fiu Gallery,多半是因为去年的一则荒诞新闻:美术馆特色外立面视觉被勒令整改修缮 。
▲被勒令整改的前夕,当时正是法国著名平面艺术家Camille Walala首次来华个展
Fiu Gallery 坐落于上海的愚园路,这是一条充满传奇的百年老路。在过往曾是租界西洋绅士、洋行买办等名流汇聚之地。如今正慢慢改造成为融合历史、艺术、人文等的上海著名的文化街区。
当时来自FIU Gallery的诉求是:在有限的预算内,让原有空间充满各种可能性,实现平日具备画廊,零售,办公室等功能区的要求,也能具备不定时举办的各种pop-up,艺术家展览,跨界表演等活动场地的条件;以及是否有可能让静态与动态展览,零售,办公功能之间达到无痕切换。
FIU Gallery的工作室负责人说:
“租用这里时,更多对设计的要求是希望能满足我们对这个画廊功能上不同的期许。我们不能明确的告知每个功能区应该占据多少空间,因为我们希望这里是充满变动性以及可能性的,能满足各种艺术家跟设计师展览、表演等活动的要求。我们希望为上海年轻的热爱艺术的人群提供一个新的聚集地。”
▲ FiuFiu有趣的地方在于,空白的“方盒子”将空间的灵活度放到最大,可以根据每一个不同主题来灵活策展,改变空间来配合不同的作品。图片来自FIU_OFFICIAL
该项目位置早期原为上海的金库,所以结构墙本身非常厚实且不能改变。结构墙体凹凸不平,内部空间被结构墙分隔成了若干部分,空间的灵活性不足且平面以细长型布局呈现。项目进深小,最宽的地方进深仅为 2.82 m。
▲fiu gallery项目图
“因空间多个结构墙居中的原因,大幅度改变本身的布局是完全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更多地是考虑如何让空间的可使用面积最大化,且不影响它们在展览空间,零售空间和活动空间以及办公空间的功能间转换,并且控制在有效的预算之内。”
确保工作室的设计不能过于抢眼跟夸张而抢夺画作及展览物件本身的个性,同时又需要保证画廊的格调跟质感,是万社首要考虑的因素。
▲ fiu与上海街头景致互相融合
因此万社对这个多功能艺术空间进行了以变换空间为主的设计,使其可以从恬静高级的画廊轻松切换到趣味性互动空间及行为艺术的表演场所。整体空间使用自然白色的调性还原画廊本身干净的属性,沿窗区域的地板使用了调整过的淡黄灰色系的木地板,营造温暖及安静的氛围。
Fiu Gallery的改造,是由内而外,又由外向内的,建筑设计出身的东子通过自己对于整体的思考,让设计不仅限于内部,甚至是改变了街头的风貌,这也让每个设计都成为不可替代的、具备标识性、环境友好可持续、富有价值的存在。
▲before & after
SND买手店:获奖无数
用设计造一座里程碑
如果说大众认识万社设计是因为Fiu Gallery,那么业内被万社所惊艳多半是因为这个项目——SND买手店。
▲不仅因此获奖无数,去年还凭借这件作品登上Wallpaper国际版首页。
和你印象中的传统品牌店完全不同,万社完全用设计打破了大家对于商店的固定思维。
从建筑维度思考,使店铺成为探索身体和空间之间关系的媒介。在简约纯粹的空间界面,运用中轴线的布局,将具象征意义的“里程碑”置于中心点上。
为了致敬SND迈向国际代表性买手店之列的新起点,设计师在其中加入了“里程碑“的设计概念寓意:教堂式的建筑形制契合其“在个性与趋势中找到平衡”的品牌信仰,两边的开放式陈列区形似广场。
通过独特的布局方式使客户具有清晰的行驶动线且在行走过程中能看到完整的商品陈列, 方便顾客挑选及对比商品。设计方案则根据场地的自身狭长的特点并结合品牌对艺术、行为、展示多方面的功能需求。无论从店铺外的任意一个角度往里看, 空间的层次感与材质的碰撞都成为一道路过的风景。
▲展现出丰富样貌的SND橱窗
▲ 不同的材质让空间显得饶有趣味
而在立方体内,万社设计延续着中轴线的构图及对称式设计语言,赋予了室内空间神圣感跟仪式感。珠宝展示于中心的长直线展柜,易于客户细心挑选;高定衣服品牌则陈列于空间内两侧,均以专业柔和的灯光照射以展示衣物自身的质感。弧形的前台立于空间正中心,分割了展示空间与休息间的区域的同时也保证客人在需要时能及时得到服务。
打破了传统品牌店的货架式思维,以新的陈列语言在保留买手店货品充分展示的同时以自身独有的设计语言凸显snd的品牌个性。最大化保留橱窗展示面积并突出展示商品的美感跟质感,同时保留了商品陈列的灵活性及多样性,为之后更多品牌活动跟展示方式提供更多的可能。
以功能品质与视觉表现的深度创作,实现了品牌空间与城市生活更大尺度的自由对接。
MORPH模糊:“五行”进化论
Morph就像是留洋多年回国的30岁男子
去年下半年,位于深圳市南山区的MORPH初落成,便饱受关注。
一个由国际背景的设计师团队打造,符合当代青年社交模式的新型空间,内核是“进化”、边界是“模糊”,空间线条干净利落,用来呈现它的,却是熟悉而又久远的东方传统材料,连配色参考的也是“五行”的概念。
▲ 色彩跨度极大而又和谐统一
这不得不说是一种微妙的混搭。
刚开始接触到Morph这个项目时,整个空间是全空的,设计的难度系数相当之高,不过对于万社而言,转劣为优、在地营造正是他们的优势所在,他们对里面的结构进行了从头到尾的塑造。
▲ Morph项目图
设计干预措施主要针对室内的夹层设计。通过精密的结构测算在原始通高达7米的空间内横跨增加了二楼的面积,以整体循环灵活的动线连接所有的功能区域。
▲ Morph结构分析图
结构语言搭配有限极致的色调材料,空间在扩张的同时保持着整体画面的平衡及统一。
“通过对深圳这个新城市背景的思考,我们希望可以引入中国传统的本土材料及元素,与现代化的结构形态产生碰撞,以全新的方式将人们正逐步遗忘的传统元素与国际化审美接轨,让传统材料年轻化,呈现真正意义上的设计‘进化’。”
▲材料与色彩的碰撞
在万社的理解中,传统材料具备其不可替代的人文及历史意义。它们是前人基于当时当地的天气生活状况创造出来的,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和实用智慧。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也不是对立关系,但它们需要桥梁来连接,设计理念就是那座“桥梁”。
寻找和使用传统材料,也许是美妙的构想,但一定不是“性价比”高的选择。
作为空间主色调之一的黑色,使用的是御窑金砖材料经循环重组再造的工艺,原材料是用于紫禁城宫殿内的地砖,价值堪比黄金。但经过使用方式的转变,不仅展现了材料的独有质地,更使成本大大降低。
▲御窑金砖材料
此外,靛蓝色的斜面弧墙包覆的是手工染制的绢布,空间多处金色更是由工匠手工一片一片拼贴金箔而成。正红色的丝绒沙发,色泽温和的大地色意大利洞石,在平衡色彩比例之余,也为空间的材料打开了东西方对话的窗口。
▲靛蓝色绢布
因为使用的材料格外讲究,所以在施工时,他们经常会从工人那儿听到“这个我们做不了”,而当遇到这样的状况,他们的解决方法是:比他们更坚持。
“在工人说做不到时,咨询他们遇到的难点,结合他们的能力重新绘制详尽的解释图纸,同时积极地对接供应商。当你比工人固执时,困难也就解决了。”
▲几何构成以及色彩巧妙的糅杂在一起
对于万社两位而言,如果要把自己的作品形容成一个具体的人,那么[模糊]Morph像是留洋多年回国的30岁男子,平日喜欢游览艺术馆、博物馆,热衷艺术品收藏。喜欢音乐和时尚,也热衷于挖掘生活中细小的美好。热爱传统文化,并为自己的理想奋斗着。
而接下来要讲到的[邻舍]Voisin Organique,则应该是位女性,26岁出头,喜爱大自然,热爱攀山游海,有个自己种植的农场。早晨迎着日出起床,热衷健康的生活方式。夜间会约三五知己,就着烛光吃明火烤的食物、小酌两杯。生活自由,思想开阔。
Voisin Organique:山谷中的古典美学
一场美妙的峡谷漫游与野餐
在万社看来“粗旷并不是精致的反义词,劣质才是。”而东方古典美学的仪式感,是在粗旷的大自然中进食,而不是在奢华的玻璃房享受晚宴。
在最新设计的有机餐厅[邻舍]里,万社就用“峡谷漫游”的概念践行了因地制宜的设计态度。
因项目地本身是一个高度较高且漆黑的L型空间,一进大门,上方赫然横着一个不可拆卸的巨型烟道,覆盖其上的防火棉的反光质感在一片空旷里尤为突出。
▲Voisin Organique项目图
不过,这个看上去令人头疼的地形,却反成了设计师的灵感来源。
依据对项目地的第一印象,万社将“粗旷的野外就餐”的概念和幽暗“峡谷”给人的感受相联系,将整个空间的动线化作一场置身山谷峭壁的探秘之旅。弥漫雾气的山谷,光影朦胧,而打开手电筒一照,管道防火棉反光的质感,恰如金属矿石被勘探到的神秘。
深底色的空间,带着粗砺的美感,反衬着精致的“古法中国菜”。
尽管空间的线条感延续了一贯的凌厉,但这个抽象的“峡谷”,却装进了主创对东方美学的思考。
回看万社的过往项目,几乎找不到均一的设计风格或频繁使用的材料。从弥漫晨昏微妙光色的wann lounge,到凸显对称、空旷、未来感的SND重庆店,再到安静白盒子一般的fiufiu gallery,在他们手中,每一个空间都有自己的情绪,也有那个空间自己所要讲的故事。
独一无二始终是他们所要陈述的态度,因地制宜而独特、真实却极具感染力。因为对于万社而言,驱动一切的方法都是由人类经验出发,而不是任何固定的设计教条。
▲团队在vo项目地考察
“每个项目都具备其特有的背景,如何针对项目的地点、个性、功能需求及历史等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创造出项目自身的独立标志,是打造一个项目的关键。”
在伦敦切尔西艺术学院毕业时,因为东子优异的表现,学院决定授予他Best Student奖项,这也是当时唯一的华人学生获得这个由政府授权、英国设计师协会颁发的大奖。
▲东子近照,于荷兰FRAME创始人Robert Thiemann交流
这在当时当地,因为他的华人身份,引发了极大的争议。也让他们明白“无论一个国家多么友好,我们作为他国人是无法完全受到公平对待的,所以我们在国际中获得认可,需要更多的努力。”
这也成为了他们最终选择回国发展的重要动因。
尽管如此,留学数年的经历仍是从内而外地改变了他们,充满了西式的大胆、想象力,又借用东方传统材料,在这里落地生根。
▲短短3年,万社揽获的奖项与受到的媒体曝光
东风西渐,他们用设计作品,完成与自己留学背景、所思所学的互文,接下来,相信他们也一定会带着这些建于故乡的作品,再度获得来自国际的肯定。
✍
策划:Tyra
新媒体编辑:大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