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30日
95年前的今天诞生了Art Deco装饰主义风格,从建筑到吸尘器无所不能
历史上的今天,在1925年巴黎艺术装饰与现代工业博览会上,人类步入工业时代以来最奢华的室内装饰风格正式走向国际舞台 ——
Art Deco(装饰艺术)
Art Deco首次在登场于一战前的法国,直到一战后才正式拥有了自己的姓名,即装饰艺术(Arts Décoratifs)的简称。本作为一类室内设计风格,它却影响了建筑、家具、珠宝、时装、汽车、电影、火车、远洋轮船......甚至日常用品:吸尘器和收音机!
虽然Art Deco诞生在法国,但它的全盛时期却在二战后的美国。
在美国,Art Deco代表着奢华、纸醉金迷、社会技术的进步和国际化,是最早的国际风格之一。
然而,它的命运却随着社会的风起云涌而跌宕起伏。今天我们就来扒一下作为时代见证者的Art Deco前生今世。
要了解Art Deco,还得先从装饰艺术(Arts Décoratifs)说起。“装饰艺术”的出现与工匠地位的提升密切相关。
“装饰艺术”一词最早出现在1868年,仅仅被用于形容歌剧院设计的舞台布景,也不是形容成气候的设计风格。但舞台布景的影响从来没有离开过装饰艺术。
▲ leon Bakst为Sheherazade(1910)设计的舞台布景
1875年,法国政府正式授予家居设计师、珠宝设计师、玻璃设计师等“装饰艺术家”的身份。
即便如此,装饰艺术家一直被视为“工匠”。
直到1901年法国装饰艺术家协会(Société des artistes décorateurs )成立,才让这些工匠们享受和画家、雕塑家同等的创作自由的权利。
▲ Raymond Duchamp-Villon设计的La Maison Cubiste(立体派住宅)立面(1912) 早期的装饰艺术灵感多来源于立体主义。
1902年,意大利举办了首届致力于装饰艺术的国际装饰艺术博览会大受好评。都灵、米兰和罗马的室内装饰性艺术蓬勃发展让意大利直接垄断了室内艺术设计领域。
▲ 第一届装饰艺术博览会在都灵举办(Esposizione Internazionale d’arte Decorativa Moderna)
不仅如此,后起之秀奥地利和德国在设计和制造方面的竞争力日渐强大。同身处欧洲的法国,却在商业上节节败退。
▲ 1913年法国工作室在《艺术与装饰杂志》秋季沙龙展出早期装饰艺术家具
如此种种让法国人清楚地认识到:重振垂死的行业必须提上日程了,我们也要做自己的装饰艺术博览会!
然而世事难料,
装饰艺术家协会游说法国众议院,政府于1912年同意主办1915年的国际装饰艺术展。但第一次世界大战让这场翻身仗推迟了十年。
战争背景下的人们仿佛都在进行着思想的革新。
在当时的欧美国家,从战壕里回来的老一代艺术家茫然不知所措。
用旧的方式绘画是不可能了;像新手一样从头开始也同样不可能。
最新的年轻一代没有受过像前一辈的系统性教导,所以也没有机会辩证地看待前辈的观点,人们不知何去何从。
于是,艺术家们上下而求索。
在这个时间阶段,社会、艺术、文化都发生了一些特别的事情。
▲ 杜尚和《带胡须的蒙娜丽莎》
1.杜尚用一幅《带胡须的蒙娜丽莎》为世人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艺术家不再描绘雕刻人体和物体,只要是用娴熟的技术创作出来的任何东西都算是艺术。
▲ 图坦卡蒙的黄金面具
2.与此同时,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豪瓦特·卡特在埃及发现一个完全没有被扰乱过的图坦卡蒙之墓,5000件出土文物,展示出一个绚丽和超时代的古埃及审美文化。
3.一战时期军队侵略与殖民带回的来自非洲与南美洲的印第安原始部落的艺术品成为焦点。非洲雕塑简洁明了,线条利落;印第安原始部落的奇幻图腾都成为欧洲前卫艺术争相追捧的风格。
在这个时代背景下,装饰设计艺术家也必须开始以自己的方式实现现代化。
举办完全以装饰艺术为主题的展览的想法最初来自法国装饰艺术家协会,成员包括尤金•格拉塞特(Eugene Grasset)等知名艺术家,以及弗朗西斯•朱登(Francis Jourdain)、莫里斯•杜夫里(Maurice Dufrene)等年轻艺术家。
▲ 1890年巴黎沙龙现场
但装饰艺术家被允许参加前两届巴黎沙龙,并且地位被置于画家之下,如此不被重视的装饰艺术家们决定举办一场以装饰艺术为主的沙龙。
由于一战的爆发,被推迟了十年的巴黎艺术装饰与现代工业博览会终于开幕。这场博览会展出了一系列划时代的作品,从建筑、室内设计到珠宝和香水,包罗万象。
▲ 1925年世博会的海报,代表了艺术与工业的融合
博览会位于巴黎市中心,占地57英亩,从荣军院广场穿过亚历山大三世桥,一直延伸到大皇宫和小皇宫的入口。
▲ 展览的主轴,从荣誉门穿过亚历山大三世桥到荣军院
三分之二的土地预留给各种法国展馆;
▲ Victor Horta设计的比利时馆
▲ Carl Bergsten设计的瑞典馆
▲ Joseph Czajkowski设计的波兰馆
▲ 日本馆
其余的则提供给其他参加国,其中大多数是欧洲国家;德国因为战争遗留下来的紧张局势,从而没有被邀请参加世博会;美国也缺席了,因为缺少满足展览提交要求的“原创型”设计师。
“原创”即是博览会的首要条件:
不允许复制过去的历史风格。
尽管如此,许多展品依然深深扎根于过去的传统中。
▲ 协和广场展览的主入口由皮埃尔·帕图特(Pierre Patout)设计,中心有一座雕像由路易斯·德让(Louis Dejean)设计
只不过新的设计理念既不是现代主义者,也不根植于理性主义工程或科学原则之上,而是使用主题和现代性的符号作为装饰。
这些装饰性的图腾充分体现了当年西方人对文化兼收并蓄的态度,是那个年代所有流行事物的综合体。
▲ 博览会时期的奥德赛桥
维也纳工业组织运动早期作品、里昂巴克斯特(Leon Bakst)替俄国芭蕾舞剧所做的舞台背景与服装设计、立体派 (Cubism)、未来派 (Futurism)、新古典主义 (Neoclassicism)、爵士风格艺术等等许多艺术风格的影响。
▲ 丹麦馆内部
▲春季馆内部
▲ 埃及法老陵墓中莲花的形象改编的图腾
这不仅使此次的装饰艺术区别于国外的建构主义学派和包豪斯学派,也区别于勒·柯布西耶所支持的国际主义风格。
▲ 勒·柯布西耶的参展作品《新精神的亭子》(L'Esprit Nouveau)
即便柯布西耶同样参与了这次博览会,但他对博览会上过分丰富和奢侈的物件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他看来,诸如家具之类的实用物品根本不应该拥有任何装饰的想法——“现代装饰应该没有装饰”。这种功能性至上的想法成为了柯布西耶追求国际主义风格的基石。
▲ 国际主义风格代表作,萨沃伊别墅。更注重几何线条,撵走所有装饰。
博览会上最著名的装饰艺术建筑并非出自建筑师或国家之手,而是出自法国企业和装饰艺术家之手。
▲ 1925年世博会老佛爷百货公司展馆
▲ SIEGEL门面
巴黎几家著名的百货商店:老佛爷百货公司、Bon Marche和巴黎春天百货——都设立了精心设计的展馆,吸引观众参观那些摆满的消费品的房间。
▲ 1925年世博会Bon Marche百货公司展馆
这些展馆的外立面采用了几种常见的装饰艺术主题,包括风格化的花卉元素、退层台阶、日出和锯齿型。
▲ 艺术玻璃制造商勒内·拉利克设计的Fontaine Lumineuse
▲ 水光花园Jardin d'Eau et de Lumière,典型的古埃及配色
艺术玻璃制造商勒内·拉利克(René Lalique),还设计了一个巨大的层层叠叠的方尖碑(Fontaine Lumineuse),在邻近广场的中心有铸造的玻璃石柱。
▲ 由Pierre Patout设计的家具制造商Emile-Jacques Ruhlmann的展馆——Hotel du Collectionneur。
由皮埃尔·帕特(Pierre Patout)设计的收藏家之家(Hotel d’un Collectionneur,)由一套装修精美的房间组成,房间中心有一个椭圆形大沙龙。
▲由艾米丽-雅克·鲁尔曼(Emile-Jacques Ruhlmann)提供家具,让·杜帕斯(Jean Dupas)绘画,皮埃尔·帕图特(Pierre Patout)设计。
房间内的家具由雅克-埃米尔·鲁尔曼(Jacques-Emile Ruhlmann)设计,他也由此一举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家具设计师。
▲ 女子桌,由马卡萨乌木、象牙、皮革、铝叶、银、丝、橡木、木芯胶合板、杨木、红木制作而成,现于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雅克-埃米尔·鲁尔曼设计的家具从来只用稀有而昂贵的木材,如乌木和红木,鲨鱼皮的覆盖物,象牙的把手和镶嵌物。形式非常简单,没有虚饰。制作一件家具可能需要长达8个月的时间。
这种现代化与奢华的内部装饰相结合,最终为“收藏家之家”获得了法国装饰艺术最伟大成就。
这场视觉盛宴持续了6个月,吸引了1600万游客。不仅创造了巨大的国际需求,也让法国重新回到品位与时尚的仲裁者地位。
在随后的几年中,类似的世界博览会相继举行(包括1931年和1937年在巴黎的两次),但没有一届能像1925年的世博会那样引发如此深远的狂潮。
神仙打架似的博览会不仅改变了公众对于家具的期望,也让“设计”拥有了自己的地位。
但是,博览会的影响将远远超出巴黎。
装饰艺术除了在浮于表面的影响,也带来了意想之外的思潮。
在此之前,工业产品可以说是毫无灵魂。
工业或技术中的“艺术或美感”总是晚于发明家们的“灵感速度”。粗陋灯泡、同样劣质的打字机和为了“空气动力学”而被制造成乌龟形状的汽车。
▲ Art Deco时期发明的吸尘器
总而言之,当时的人工制品是划时代的产物,但丑,不好用、并不能让用户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这批装饰艺术工匠与传统认知里的艺术家不同,他们的职业随着20世纪90年代的新艺术运动兴起,长期为商业世界服务,决定一切物体的形状:香水瓶、吸尘器和浴室设备。
▲ Art Deco时期的香水瓶
但与新艺术运动主打的缠绕的藤蔓、花瓣和起伏的波浪不同,Art Deco更为凌厉,弧线流畅、棱角分明。
▲ 1935 Bugatti Type 57S Aerolithe
▲ Art Deco时期的汽车开始花式流线型
更重要的是,Art Deco的图案多为简洁几何状,边缘清晰流畅,并且又是重复连续,方便大批量生产。与人造产品可达到相辅相成,让美貌与功能同时在线。
▲ 纽约20世纪有限公司的哈德逊4-6-4流线型火柴(约1939年)
因此,由这批横跨审美与商业的工匠们所推出的Art Deco,让制造业也开始思考“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方便用户”。
远洋班轮也采用了装饰艺术风格,在法语中被称为Paquebot风格,或“远洋班轮风格”。最著名的例子是纳粹党卫军诺曼底号(SS.Normandie)。
▲ 诺曼底号远洋客轮的大餐厅
这艘远洋班轮是专门为了让富有的美国人到巴黎购物而设计的。船上的头等舱餐厅比凡尔赛宫的镜厅还要大。
在绘画艺术上,装饰艺术绘画从定义上讲是装饰性的,设计用来装饰一个房间或建筑作品,所以很少有画家专门从事这种风格的绘画,但两位画家与装饰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
▲ 让·杜帕斯制作的艺术挂毯
让·杜帕斯(Jean Dupas)在1925年巴黎装饰艺术博览会上为波尔多展馆绘制了装饰艺术壁画,并在1925年博览会上的“收藏家之家”展览的壁炉上画了这幅画。
杜帕斯的壁画在法国“诺曼底”号远洋客轮(SS.Normandie)的装饰中同样很突出。但他的作品纯粹是装饰性的,创作的目的只是像伴奏般存在。
▲ 塔玛拉·德·兰佩卡和达利在自己的画前
另一位则是大名鼎鼎的塔玛拉·德·兰佩卡(Tamara de Lempicka)。她出生在波兰,俄国革命后移居巴黎。她的风格融合了晚期、精致的立体主义和新古典主义风格。
她的作品完全视Art Deco的流行程度而定。当二战后,她的作品也随着Art Deco不再流行而逐渐低糜,但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装饰艺术的重新发现而卷土重来。
真正让Art Deco走向普罗大众却是被博览会拒之门外的美国。
▲ 1931年的纽约上空
20世纪30年代,一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开始快速复苏、欧美妇女地位大大提升、大量物美价廉的实用型产品通过机械化生产源源不断进入到市场。整个社会充满了积极与开放的氛围,对摩天大楼的需求度在当年日渐高涨。
资本主义国家的拜金主义对Art Deco所能塑造出的纸醉金迷趋之若鹜。
于是,一座座摩天大楼在纽约拔地而起,标志着Art Deco的顶峰。它们成为世界上最高和最具辨识度的现代建筑。高度、形状、颜色和夜间戏剧性的照明显示了美国人所期待拥有的威望。
▲ 克莱斯勒大厦
曼哈顿的克莱斯勒大厦的完工彻底改变了纽约的天际线。这是一个巨大的广告牌,七十七层楼高的克莱斯勒汽车。顶部有一个不锈钢尖塔,装饰有装饰风格的“滴水嘴”,形状是不锈钢散热器盖。
很快,“第一高”的成绩就被帝国大厦打败。
紧随克莱斯勒大厦之后的是威廉·f·兰姆(William F. Lamb)的帝国大厦(Empire State Building)(1931年)和雷蒙德·胡德(Raymond Hood)的RCA大厦(现在的洛克菲勒广场30号),它们一起彻底改变了纽约的天际线。
虽然Art Deco建筑起源于欧洲,但到1939年,在每个大洲的大城市和几乎每个国家都有Art Deco的痕迹。
许多现存的最好的装饰艺术的例子是建于20世纪20或30年代的电影院。
▲ 格鲁曼埃及剧院1922年开业照片
装饰艺术时期恰逢无声电影向有声电影的转变,电影公司开始在城市里建造巨大的影院,以便吸引更多的观众。
20世纪20年代的电影宫殿式常将异国情调的主题与装饰艺术风格相结合;好莱坞的格鲁曼埃及剧院( Grauman's Egyptian Theatre)的灵感来自于古埃及的坟墓和金字塔,
▲ 奥克兰派拉蒙剧院
加州奥克兰的派拉蒙剧院,由蒂莫西·弗卢格(Timothy Pflueger)设计,有一个彩色的陶瓷立面,一个四层楼高的大厅,还有单独的装饰艺术吸烟室,供绅士和女士使用。
巴黎The Grand Rex是欧洲最大的电影院,为当年引入卓别林的制片人雅克·海克(Jacques Haïk)所有。海克的目标是打造巴黎最美的电影院,观众在里面会有看露天电影的幻觉。
▲巴黎 Le Grand Rex影院
在上海的国泰电影院也是典型的Art Deco建筑。上海作为世界上现存Art Deco建筑总量第二位的城市(仅次于纽约),目前已经成为世界Art Deco建筑的“圣地”之一。
▲ 上海国泰电影院
然而,即便见证无数辉煌的Art Deco,最初流行的特点,如工艺和稀有的材料,同样导致了它的衰落,因为它的服务对象依然是上流社会。在经济大萧条时期,很少有公司准备建造新的摩天大楼。二战后,除了迈阿密海滩仅有建造几家Art Deco酒店之外,这种风格并没有完全消失。
几年前的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不仅让人们记住了菲斯杰拉德,也让Art Deco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
在美国一众豪宅设计师的作品里依然能看到Art Deco多多少少的影子。
当然,“Art Deco”还存在于部分房地产销售的口中。
✍
策划:Tyra
撰文、设计:xutong huang
图片来源:Getty Image、Wikipedia、Twitter